春節申遺成功,“實踐”是關鍵詞
2025年蛇年,申遺我們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關鍵北京時間12月4日,實踐我國申報的春節成功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遺至此,關鍵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踐名冊,春節成功詞總數居世界第一。申遺
春節申遺成功,關鍵很是實踐讓中國人振奮。春節作為意義最為重大的春節成功詞傳統節日,至此得到了更大范圍的申遺、世界性的肯定,春節中所凝聚的中國式情感和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傳播。
從趨勢也能看到,春節已經不只是專屬于中國人的傳統佳節,它越來越像一個世界性節日。比如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歷新年,2023年12月春節還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可見,春節所蘊含的節日儀典和文化內涵,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
當然,這次申遺成功也相當于是一次對春節起源的明確,突出了其中的中國基因,也有助于世界更清晰透徹地認識、理解春節,認識、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申遺項目的副標題——“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實踐”是其中的關鍵詞。在獲獎介紹詞中也有表述:“春節前后,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春節并不只是一個單純標在歷法上的一個特殊日期,它是千百年來千千萬萬中國人在實踐中塑造出來的文化綜合體。人們通過種種儀式、習俗、文化創作,為它賦予了獨特的魅力,展現著獨特的生活哲學與心理結構。
比如年集、春聯、貼福、守歲、舞獅、年夜飯、拜年問候等,都是在歷史進程里不斷產生、增添、演變出的春節習俗。地域不同,過春節的表現形式也會有區別。比如北方吃餃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滾”元宵 、南方“包”湯圓等等。這些都是一種“實踐”——春節,是真正扎根于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會貼合生活的紋理發生種種嬗變。
時至今日,春節意象依然在“實踐”中發生著變化。比如“春運”“看春晚”“長假旅游”,這些何嘗不是今天春節年味的一部分呢?春節是個傳統節日,卻從來沒有遠離人們的生活,她總是在與煙火日常的相伴中,延展出多元豐富的形態。
當然,萬變不離其宗的則是春節堅硬的文化內核——對團圓的期盼、對安寧的向往與家國情懷的共振。中國的春節實踐,終究是圍繞著這一不變的原點而生發出來的,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精神原點,春節的各項“實踐”才會讓人感到親切和溫暖。一種人類共通的情感,通過節日氛圍的披拂被所有人感知。
值得注意的是,上個月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公布,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變化之一即是除夕被再度納入法定假期。這一修改,讓春節最為重要的節點除夕正式成為假日,也是對春節意蘊、樸素情感的尊重。當然,更多的假期,也是讓人們可以更自如從容地全情投入過節,去感受春節的韻味,去參與春節的各項“實踐”。
春節申遺成功是一個標志,同時也是一個提醒:我們應當更好地呵護春節、留住年味。全社會都應當明確共識、有所行動,比如傳承傳統節慶文化、強化民俗保護、豐富文化活動等,讓春節這一獨特的中國創造,可以歷久彌新地流傳下去。
(責任編輯: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