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人”成熱梗 在自省中打撈喪失的“人格”
“預制人”概念的預制人出現,至少說明人們已經開始反思,成熱試圖在信息爆炸的梗自格環境里打撈“人格”
最近一段時間,“預制人”的省中喪失概念出現,漸漸成為網絡熱梗。打撈的人一般認為,預制人這類人群仿佛被提前設定好程序,成熱只會按照固定的梗自格模板來思考和行動,就像預制菜一樣方便但缺乏新鮮感和個性。省中喪失其表現包括信息理解障礙、打撈的人答非所問、預制人拒絕思考等,成熱讓人在與他們交流時感到既費力又無奈。梗自格
“預制人”的省中喪失特征之一是交流困難,比如網絡上流傳的打撈的人典型案例:給對方發了郵件過去,他卻反問“發我的郵件是電子還是紙質的”;跟對方說上班時間是“早十晚七”,他仍要問“早上幾點上班”;和對方說“辛苦群里回一下”,他竟然問“辛苦群是啥群啊”……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仿佛AI回答故障的情形,似乎正在人類蔓延。這些“不過腦”的回復,以往不過是當做一種笑話,但是如果普遍出現,似乎多少反映了某種社會情緒——人們確實感到一種“人格”喪失,一種整體性的思維遲鈍。
無獨有偶,當選牛津詞典2024年度詞匯的是“腦腐(brain rot)”,其字面含義是大腦遲鈍,形容因過度沉迷于低質量網絡內容而導致的精神疲憊或智力退化。這與“預制人”似乎也有某種共通之處,都是一種智識層面的困境,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一種現代生活的影響。
德國學者哈爾特穆特·羅薩在其著作《加速:現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提出,社會加速就是現代性的本質,這不僅是一種時間認知的改變,也會帶來人們精神和心靈結構的變化。人們已經習慣了一切都在不斷壓縮、加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處理更多的信息。
“預制人”現象,就是在這個加速過程中,其大腦似乎已經從深度思考中抽離,而以一種“已閱”的形態去快速處理信息,由此鬧出不少笑話。前言不搭后語、重復無效問題等等,人們看似已經按照程序處理了信息,完成了一次溝通,但是大腦卻沒有真正地跟上節奏。
可以想象,通訊軟件搭建的職場,可能是一個怎樣的工作場景:同一時刻,聊天軟件有很多個對話框在運轉,不停地頂到最頂格;而自己的雙手可能還在打著鍵盤,眼睛還要盯著屏幕,耳朵甚至還戴著耳機。
這或許就是“預制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在一種“加速”狀態中“高效”工作。而在傳統工作形態里,同一時刻一個人可能只能在一個辦公室和向一個人匯報,那確實是一個“從前慢”的時代,當然也不會那么容易“嘴瓢”。
“預制人”也好,“腦腐”也罷,或許都點出了人們身處的困境。我們今天確實身處一種信息爆炸的空間,時間加速、空間膨脹。這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腦回路,會不自覺地去配合這種節奏,在這種拉扯中讓思考變得淺薄、乃至漏洞百出。
不過,“預制人”概念的出現,至少說明人們已經開始反思,試圖在信息爆炸的環境里打撈“人格”。人們不希望人之為人的特質——認真思考、專注交流等,輕易地被沖散和取代,仍然試圖保持掌握生活的主動。
而要做到這一點,恐怕還需要更多地自省。每天的生活節奏、信息攝入,究竟是在一種什么狀態下實現的,人們應當有更加抽離的關照。讓自己慢下來、沉下來,去認真地感知生活里的時空,可能是擺脫“預制人”狀態,也是現代人應當掌握的人生哲學。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責任編輯: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