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外企為什么中不了集采”
1月中旬,外企在上海“兩會”期間,集采包括上海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在內的外企20名上海市政協委員在一份聯名提案中提到,某些集采藥藥效不穩定,集采特別是外企高血壓藥物、糖尿病藥物、集采內鏡檢查腸道準備的外企瀉藥、麻醉藥等,集采呼吁給原研藥留出通道。外企
在政協委員們的集采發聲之外,許多網友注意到不少進口原研藥越來越難買,外企“原研藥退出公立醫院”的集采擔憂此起彼伏。
這一輪輿論起源于第十批藥品集采。外企一個月前,集采第十批藥品集采在上海開標,外企50多個產品降幅超過90%,最高降幅超過96%。包括默沙東、輝瑞、拜耳、百特等在內的20家外企的33款原研藥參與了此次集采,全部未中標。
這是國家醫保局組織實施藥品集采制度以來,唯一一次沒有外企中標的集采——在前九批集采中,一共有32款原研藥中標。
為什么外企未能中標第十批集采?未來普通人還能在醫院買到原研藥嗎?這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近日,參與了第十批集采的某外企內部人士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從他的角度回答了上述問題。
報了原價
在第十批集采藥品目錄中,吳岳所在外企共有兩款產品涉及。最終,其中一款注射液有6家企業中標,最低價中標者其500克一袋的注射液中標價僅1.63元。
“注射液居然比礦泉水還便宜。”吳岳說。
吳岳解釋,雖然這款注射液和礦泉水都屬于液體,但前者需要靜脈用藥,滅菌要求比口服液體高很多。此外,注射液的外包裝也很重要,液體和其他藥物是否會與包裝袋產生反應,考驗袋子本身的穩定性,這也是質量的一部分,需要額外的成本。
吳岳所在公司在集采報價階段報了原價,這意味著從集采一開始就出局了。
其公司在集采中的報價策略并不復雜。吳岳說,一般情況下,企業會先核算成本,包括生產成本、管理成本、推廣成本、后續持續研發的成本等,再綜合自己能接受的最低利潤率,由財務部門算出一個底價報送總部批準。
與前幾批相比,第十批集采的特點是:取消了50%以上降幅可中選的規則,這意味著企業報價要貼著無限低去報;同時,保留了1.8倍熔斷機制,即,如報價超過競品最低報價的1.8倍,首輪即落選;此外,最高有效申報價(限價)偏低。
此次集采限價的降幅約為70%。吳岳舉例說,假如一款藥品掛網價是100元,限價會是30元左右。此時,外企的報價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如果外企的底價低于30元,業務部門就會在集采中直接填寫這個底價,這意味著有中標的可能。不過,能否最終中標,還要看這個品種的競爭程度,若有多家企業過評,且仿制企業已占據大部分市場,外企中標的可能性就很小。
第二種,如果底價高于30元,業務部門可以報底價,也可以直接填寫原掛網價,二者的結果是一樣的——一定不會中標。
吳岳以此次參加集采的另一款注射液舉例。該品種在市面上有19家企業過評,集采前,仿制廠家每支10ml/100mg規格的價格在30元左右,集采限價為9.2665元,壓價了2/3。
令吳岳驚訝的是,國內同行的中標價在9.2665元限價的基礎上,又降了近9成。最終中標的9個廠家中,東北一家藥企報出了1.34元的最低中標價,最高中標者的價格也僅有1.92元。
吳岳所在外企的丟標是可預期的,讓他和同品種同行意外的是,有的國內仿制巨頭也丟標了。集采前,一家國內老牌仿制企業在一款注射液上占據了公立醫療機構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集采時,原本幾乎沒有市場份額的小企業只要中標,就能分一杯羹,這讓他們在報價時能孤注一擲,最終這些企業報出的價格低于那家老牌藥企。
沒進集采,原研藥還能買到嗎
“其實沒有一家外企不愿意中標,它們是不愿意以那么低的價格中標。”吳岳說,有的外企在預判無法中標后,會直接把目標定位在標外市場,集采時報原價有利于維持標外市場的價格。
標外市場一般是剛需,使用者一般是因病情要求必須用原研藥的,或是有經濟實力、有地位的人群,他們不太看重價格。
一般情況下,在醫院端,醫生需要保證開出七成左右的集采藥品,留給集采外藥品的用量在三成左右。
由于公立醫院有用藥指標限制、原研藥供不應求等原因,不少未中標的原研藥出現難買的情況,但一般還是可以從民營醫院、零售藥店、電商平臺等渠道買到。
更極端的情況是,在產品未中標集采后,有少部分外企會慢慢將產品退出中國市場,這樣一來,待國內庫存消耗完畢,任何人都將無法在國內通過正常渠道買到這些原研藥。
吳岳有一個擔憂:在集采前,一些經典原研藥已經樹立了品牌,尤其是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藥物,如果病人在集采前就服用原研藥,集采后,許多人不會輕易換藥,而是會想辦法從各種渠道繼續開原研藥。但如果是一個在集采后才開始服藥的慢病患者,多數醫生會默認為他們開仿制藥,患者也許不知道自己還可以選擇原研藥。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岳為化名)
點擊進入專題: 藥品集采爭議不斷(責任編輯: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