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農村公路發展模式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運輸發布并介紹《新時代的部探中國農村公路發展》白皮書。
針對如何改善民族地區、索適偏遠山區、同地貧困地區的農村交通條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提問:當前我國不同區域間的公路發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異,在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偏遠山區、模式貧困地區交通條件改善方面,交通交通運輸部門采取了哪些針對性的運輸舉措?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負責人侯振興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民族地區、部探偏遠山區、索適貧困地區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同地因此,農村在推動農村公路發展過程中,交通運輸部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精準施策,注重均衡發展,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農村公路發展模式。
采取三方面針對性舉措
侯振興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進一步介紹,交通運輸部門為促進民族地區、偏遠山區、貧困地區交通條件改善主要采取了三方面針對性舉措。
一是制定差異化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針對中西部地區、特殊困難地區特點研究確定不同的建設重點,制定差異化投資政策,給予傾斜性支持,重點發展脫貧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欠發達地區、山區、民族地區的農村公路,加快補齊短板,促進區域農村公路均衡發展。
二是采取專項措施,解決出行難題。為保障偏遠地區群眾安全出行,制定了專項規劃,推進“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農村公路建設,幫助民族地區實現整族脫貧。
另外,針對部分山區溜索出行的安全隱患比較大、出行不便利的問題,實施了“溜索改橋”專項工程,這項工程惠及了904個建制村的96萬群眾,也讓這些曾經因為出行非常困難的村民走進了“橋梁時代”新的生活。
三是實施系列工程,提升公路品質。有序實施鄉鎮通三級、建制村通硬化路、窄路基窄路面改造、老舊縣鄉道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實現了具備條件的3萬個鄉鎮、超過50萬個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同時,因地制宜發展“交通+產業”“交通+旅游”等模式,不斷完善農村地區交通網絡,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動能,讓偏遠地區的農民群眾對外出行更加的便捷。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李揚對記者的提問補充回答表示,一些大山地區、偏遠山區推動的“溜索改橋”工程惠及904個建制村的96萬群眾,“大家可能都看到過農民使用溜索出行的場景,十年前總書記曾經深情地說過一句話,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 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十年前總書記的批示,開啟了‘四好農村路’建設,也使很多鄉村告別了不通公路的歷史?!?/p>
共享農村公路發展成果
白皮書介紹,在建設和養護農村公路的過程中為當地的農民群眾創造了許多的就業機會。對此,李揚表示,我國農村公路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共享農村公路發展成果。
李揚指出,在農村公路的建設和養護過程中,各級交通運輸部門很注意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直接的就業機會。隨著農村的發展、旅游產業的融合,間接就業機會的增量是非常大的,而通過農村公路的建設和養護也能直接創造一些就業,讓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具體來說,主要是兩個途徑。
一是在農村公路的建設和養護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因為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投資規模比較大,受益面也比較廣,帶動能力強,吸納當地群眾的就業潛力大。
為了做好吸納就業的工作,交通運輸部門印發了《關于做好交通運輸建設和管護領域以工代賑工作的通知》,鼓勵、引導各地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出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領域以工代賑實施指南(試行)》,進一步強化技術指導。去年,交通運輸部做了一個統計,農村公路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實施項目3946個,直接吸納農村勞動力近9.6萬人,其中脫貧戶近1.4萬人。
二是大力開發農村公路的公益性崗位。充分發揮農村公路項目多、分布廣的優勢,大力開發農村公路的相關崗位,在助力脫貧攻堅、推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加大就業崗位開發力度的同時,還注重加強對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不僅提供就業機會,同時也提升他們的技能,提高就業人員的素質和崗位的匹配度。目前,農村公路管理與養護領域直接提供的崗位約有85萬個。
(責任編輯:綜合)